2024-06-18 05:38:20 | 19教育网
相信我们大家都知道,高考被称为独木桥,高考也是几乎可以称之为最公平的检验一个人的知识成果的一种考试形式,今天就来说一下古代“高考”到底有多难?
科举制兴起于古代唐朝的时候,这也是高考的一个前身,这也是古代人俗称的“高考” ,相信我们很多看过古装电视剧的人都知道,古代考试是要几天都在考场里面的,由考官进行监考,可谓是非常艰苦,特别是对于一些贫寒家庭来说可谓是难上加难,经常在古装剧里面都能看见,贫穷人家的男丁背上厚厚的书娄去上京赶考。
最重要的是 古代科举制考试是有性别歧视的,只可以男子考试,女子是不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的。 古代想要读书,真的是非常耗费钱的,有很多人会去上私塾,对于大家族来说还好,但是对于贫寒人家来说真的是没有钱去上学,只能挑灯夜战。
对于外地的人要参加科举考试的话,那么一进京赶考,有很多属于边疆地区的人,他们可能要
走一个月或者骑马半个月的行程,才能赴京赶考,多的可能会有半年的时间才能到达京城,
这就意味着一定要自身的体质好,如果体弱多病的话,可能还没有参加考试,自己就身体受不了了。
科举制考试, 它的录取通过率其实是非常低的, 几乎一次考试几百个人,但是最后能够录取上的可能也就是几个人,而且 科举考试不是像现在的高考一样,每年都可以进行考试。
科举考试 作为古代 封建社会 的一个重要制度,其影响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它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 核心价值观 ,已经超越了帝制时代,具有现代性。如今的高考,虽然在形式、性质上不同与科举,但内在的含义大致还是一样的。
那么科举与高考在哪些方面是相似的,哪些方面又是不同的呢?
相同点主要有四个方面:
其一是两者都是选拔人才的全国性考试,定期举行,是全国影响力最大的考试。
其二,二者都是竞争性的选拔考试,都在考试形式和程序上追求公正、公平,清代时, 科举制度 十分完善,被视为“至公之制”,高考在实践中,不断消除影响公平的因素,力求在考试、阅卷、录取等环节做到公正公平。
其三,二者都对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科举诱导天下读书人埋头苦读,博取科举功名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形成了“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风气;高考则激励了广大青少年学子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其四,二者在改革中遇到的问题颇有相似之处。比如,科举时代有冒籍,现在高考有移民;科举时代有区域公平与考试公平之争,现在高考有 录取分数线 各省有明显差异问题;科举时代有形形色色的舞弊,甚至引发血腥科场大案,现在的高考中利用高科技舞弊等事件时有发生。
同时,科举和高考又有明显的区别:
其一,科举是一种选官考试,考生通过考试可以获得秀才、举人、进士等科举功名。唐代 进士及第 的考生通过 吏部 铨选后分别授予不同的官职,宋代则规定进士可直接授官,明清时期进士及第后,除了少部分进入 翰林院 深造者,其他也是通过吏部铨选分别授予官职。另外,举人同样也有入仕的资格,被授予知县和教职。而高考则不同,它是为普通高校招录新生而进行的考试,和入仕没有任何联系。 19教育网
其二,科举与高考的考试内容不同。科举以经史文学(明清以后以程朱理学为主)为考试内容,明清以后八股文为考试文体,极大地限制了考生的思维。高考的考试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人文 科学、自然学科等领域。
其三,唐宋以后,尽管读书人也可以通过举荐、乃至荫生的方式入仕,但科举考试才是绝大多数读书人入仕的途径。高考虽然对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影响很大,但并不是他们成才的唯一途径。对于现今社会来说,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具备某方面的特长,同样可以有好的前景。
其四,科举的录取率极低,明清时期乡试举人的录取率仅为1%左右,而且是三年一次(恩科除外)。殿试也是三年一次,每科录取的人数大致也是在300人左右,这个比例促使进士出身的读书人成为社会的绝对精英分子。而高考的录取率在60%以上,有些省份甚至更高。
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自晚清时期开始有了制度设计与实施效果之间出现的偏离,因此科举在清末时被彻底废除。但这并不能否定科举的作用,时至今日,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对公平、公正精神的无限渴望,对于通过公平竞争实现精英治理模式的不懈追求的大背景下,科举的合理价值仍然在发挥余热。
19教育网(https://www.0919edu.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古代的“异地高考”:白居易曾跑到安徽参加科考的相关内容。
有些高考生不在自己的户籍所在地高考,而是到另一个地域去高考,被称为异地高考。当今的异地高考,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城市新移民的子女升学障碍;另一方面还指向高考录取公平问题,因为异地高考可能会有低分录取的优势。
其实,异地高考并非当今的产物,幅员辽阔的中国在古代就有了“异地高考”。
从隋唐起,以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给了平民更多上升的机会。然而,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首都即京兆府(长安)录取的名额大大高于其他地区。在唐代,国家级考试不分地区录取;地方考试按州的大小选拔考生,一般州的名额为两三人,而长安每次都多达数十人,甚至有时超过百人。这在柳宗元的《送辛生下第序略》可见:“京兆尹岁贡秀才,常与百郡相抗。”
宋代也有录取名额严重失衡的问题。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写给皇帝的信中说:“东南州进士取解者,东南州军进士取解者,两三千人处只解二三十人,是百人取一人。
西北州军取解至多处不过百人,而所解至十余人,是十人取一人。”意思是录取率低的州100:1,录取率高的州10:1。比例之悬殊,令人惊诧。
在录取比例悬殊的地域中,京城一直扮演着“低分洼地”的角色。以嘉佑五年(1060年)为例,首都开封府的解额(通过地方考试选拔参加国家考试考生的名额叫“解额”)是266人,而陕西只有123人,广东只有84人;而且,国子监108人的解额,并不算在开封府内。
国子监加开封府的考生,在国考中登科的人数,占到全部考生的一半左右。
在清代,顺天府(北京)的举人名额也一直是全国最高的,同治元年(1862年)顺天府的名额是185人,文化大省浙江只有152人,广东省为102人。
京城的录取名额,超过任何一个大省,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科举制终结。
正因为如此,有些考生就动起了异地考试的脑筋,冒天下之大不韪,到录取名额多的地方参加考试,以增加录取的机会,从而走上仕途改变人生命运。
但是,古代参加异地考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唐代,法律规定,参加科举考试的所有考生,必须要在本人户口所在地报考。
因此,异地考试只能“暗箱操作”,不被他人所知道。如中唐着名乐天派诗人白居易就是异地考试的一员。白居易的祖籍在陕西,后来迁到陕西省渭南县下邦镇。
按道理,白居易参加考试应在渭南县,但是却在安徽宣城参加考试。为何白居易要冒犯法的风险?因为安徽的录取率要比陕西高。
在古代,也有违规异地高考不用受处罚者,用现在眼光来看,大概可以算作“开后门”。唐代大诗人王维籍贯在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而他却在录取率最高的京兆府参加科举考试。原因是他具有弹琵琶才艺,在一次偶然展现才艺的时候,令某公主陶醉。公主出面疏通关系,终于使王维能够如愿以偿“光明正大”地参加异地考试。
科举考试有古代高考叫什么古代中国的科举考试,又称为“科举制度”或“科场考试”,是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一种。科举考试始于唐代,终于清朝,历时将近1300年之久,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最具影响力的考试制度之一。科举考试的考试内容主要是对经典文献的掌握和理解,考察考生的文化素质、才能和品德。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乡试、会试和殿试。首先是乡试,每隔三年举行一次,是选拔士人的第
古代科举考试有那么难吗?现在大学录取率超过70%。古代即便是明清时期高科举录取率,也才不到10%能成进士。而且这是通过了地方一级考试后的最后一次考试录取率,之前还有乡试,会试,全国进士也就几十几百人。唐宋时期就更少了,一届几十个进士,辽朝时甚至一届科举就一个进士。要说难度,你试想一门文科学科,考了800年,它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你所有能想出的东西前人都重复过无数遍了,无论答题者还
二本和三本的区别有哪些1、学费不同2、教学环境不同3、教师队伍不同4、有无助学贷款5、社会地位不同6、就业难易程度不同方法/步骤学费不同:三本学费高昂。沿海地区三本学费大都在1万/年以上,四川部分地区三本学费在6500-8500之间。相比较于二本3000至4000左右的学费,是相当昂贵。但往往并不能说是“物有所值”。三本高昂的学费上缴并不能带来优质的教学硬件设施
一本和二本的区别有哪些?一本和二本在我看来是有三个区别。第一,一本的学生比二本的学生生源要好。首先在录取的时候一本录取的学生分数就要高于二本,所以说一本学生的生源普遍要比二本的学生生源好。但这并不代表绝对。一本的学生一般都是学习成绩比较好,自律能力稍微强一些,而且比较聪明,学习态度比较端正。这个说法基于他们的高考成绩一般高考成绩比较高的学生就证明了他们的,比较努力比较吃苦耐劳。
民办本科和专科的区别有哪些?读专科好和民办本科相比民办本科好。就业的时候至少不会被本科的门槛刷下去,而且能够直接考研。专科虽然技术性的也不错,有些还可以分配工作,但是发展和就业的局限性很大,特别是考教师编制和公务员。民办本科和公办专科的本质区别民办本科,虽然由国家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出资创办。只要不是野鸡大学,都是教育部承认的本科院校,且与公办本科具有同等的学历和社会和教
关于高考填志愿二本A类与B类的问题本段填报第二批本科(A、B类)文、理科及艺术、体育类院校志愿;高水平运动队(仅限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公示合格的考生填报)、定向、少数民族班、少数民族预科班及边防军人子女预科班等特殊类型招生院校志愿。第二批本科A类文、理科类院校,考生可填报8个院校志愿,第二批本科B类文、理科类院校,考生可填报8个院校志愿,每一个院校可填报6个专业志愿和“是否
本科二批和一批的区别本科二批和一批的区别:本科第一批和第二批的区别在于录取分数不同,录取时间不同,师资力量不同,录取学校不同。1、录取分数不同:这两个批次的录取分数线不同,本科一批录取分数线高于本科两批。2、录取时间不同:这两个批次的录取分数线不同的,本科一批要早于二批。3、师资力量不同:国家优先支持本科第一批招生的高校,所以一所高
清代的诗词有哪些?1清初诗歌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大学者,他们的思想和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正如龚自珍所说“从来才大人,面貌不专一”,这三位学者也是名诗人。顾炎武(公元1613—1682年),字宁人,因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人们习惯称他亭林先生。他在明末曾参加抗清起义,失败后拒绝与清朝统治者合作,专事游历各地,进行学术研究。下面这首五言古诗《精卫》表述了他的爱国之心:
2024-05-08 23:03:31
2024-04-12 21:26:34
2024-06-29 16:50:56
2024-12-10 14:21:04
2024-04-18 04:28:05
2025-01-20 18: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