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1 08:10:58 | 19教育网
二本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排名前五依次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青海师范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西昌学院、攀枝花学院。
一、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是一所以教育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以服务0~12岁儿童成长和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为鲜明特色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师范院校。学校肇始于1954年成立的重庆市中学教师业余进修学校。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1973年更名为重庆市教师进修学院,1984年合并组建为重庆教育学院,2012年改建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2015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21年获批重庆市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学校事业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二、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师范大学,简称“青海师大”,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是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国家级藏汉双语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全国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试点院校、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
青海师范大学还是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入选单位,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的省属重点大学,由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对口支援。
三、甘肃中医药大学
甘肃中医药大学是甘肃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教育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全国第四次中药普查甘肃省试点工作技术依托单位、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甘肃省牵头指导单位。
四、西昌学院
西昌学院坐落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是经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学校,是四川省、教育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建高校。国家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项目学校、四川省“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单位。
五、攀枝花学院
攀枝花学院是教育部布点在川西南、滇西北唯一一所以工为主的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是全国首批100所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之一。学校坐落于著名的钒钛之都、阳光花城、康养胜地、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攀枝花市市区。
甘肃省大学排名如下:
第一名: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副部级大学,国防科工局与教育部共建,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 985工程 ”和“ 211工程 ”重点建设高校,全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和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
第二名:兰州交通大学
学校现有本科招生专业68个,学校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博士学位授权 一级学科 、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全日制在校生3万人。
第三名:西北民族大学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设有西北新村校区、榆中校区,校园总面积1776余亩,总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图书馆藏图书文献等406万余册/件(含电子图书);设有25个教学科研单位,开设72个 本科专业 。
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 二级学科 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 交叉学科 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有师生3万余人。
第四名:兰州理工大学
截至2022年5月,学校有兰工坪校区、彭家坪校区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430亩,校舍建筑面积121万平方米,馆藏图书223万册、电子图书123万册。
设有19个学院、1个教学研究部;开设71个本科专业;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 博士点 、2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有教职工2309人,全日制在校生29148人,其中本科生22361人、研究生6187人、国际学生346人。
第五名:西北师范大学
现有普通本科生18000人,博士、 硕士研究生 万余人,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9个专业学位硕士点,81个本科专业。
学校的教育学位居全国前20%,共有14个专业在 第四轮学科评估 中上榜。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兰州大学
百度百科-兰州交通大学
百度百科-西北民族大学
百度百科-兰州理工大学
百度百科-西北师范大学
19教育网(https://www.0919edu.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甘肃省内二本大学排名的相关内容。
甘肃省内二本大学排名如下:
兰州交通大学、兰州财经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政法学院、兰州理工大学、兰州城市学院、兰州工业学院、兰州文理学院。
部分大学简介
1、兰州交通大学
坐落在甘肃省兰州市,是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国家铁路局与甘肃省人民政府省部共建高校。
学校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1896年成立的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和1909年成立的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于1958年5月由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的主干系科成建制迁兰组建而成。
2、兰州文理学院
兰州文理学院(Lanzhou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是甘肃省属普通本科院校,甘肃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文旅部非遗传承人群研修基地,入选高等学校产教融合创新实验项目,数据中国“百校工程”。
3、天水师范学院
天水师范学院是甘肃省规模较大的高等师范类院校之一,在甘肃二本院校中排名第五,学校始建于1978年,原为国家师范教育改革试点院校之一。学校拥有多个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包括光子学与光学工程、化学、心理学、物理学等,工艺美术、音乐教育等专业也有很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和学生素质。
4、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是甘肃省位居前列的高等师范类院校之一,是甘肃二本大学中排名第十二的大学,是一所特色鲜明的大学。学校的重点学科包括心理学、语言文字学、历史学、生态学、民族学等等,专业涵盖文、理、工、管、教等五个大门类,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学科结构体系。
甘肃省,简称“甘”或“陇”,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兰州市。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通陕西,西达新疆,南瞰四川、青海,北扼宁夏、内蒙古,西北端与蒙古接壤,总面积42.58万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甘肃省下辖12个地级市、2个自治州。
以上就是19教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西北五省本科院校排名 二本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排名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相关文章关注19教育网:www.0919edu.com汉语言文学专业二本院校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台州学院华东师范大学(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简称“华东师大”,位于上海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985工程”、“211工程”,国务院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是教育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和国家海洋局共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于
汉语言文学专业二本院校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台州学院华东师范大学(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简称“华东师大”,位于上海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985工程”、“211工程”,国务院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是教育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和国家海洋局共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于
二本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排名二本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排名1、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简称南京师大,坐落于六朝古都南京市,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建,是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祥地之一。2、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是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华人民共和
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排名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排名如下: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资料拓展:汉语言文学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
文科大学二本院校排名文科大学二本院校排名:1、成都信息工程大学(ChengduUniversityofInformationTechnology),简称“成信大”,由中国气象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入选中国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四川省“双一流”建设计划,为国际CDIO组织正式成员、中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试点工作组副组长单位
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排名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排名如下: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资料拓展:汉语言文学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
汉语言文学二本院校排名一、衡阳师范学院位于湖南省衡阳市,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湖南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属于湖南省“双一流”高水平应用特色学院。省级特色专业:化学、汉语言文学、美术学、新闻学、新闻与传播系、地理科学。二、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简称为“吉林师大”,吉林省重点大学,吉林省高中骨干教师培养中心、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和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二本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排名二本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排名前五依次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青海师范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西昌学院、攀枝花学院。一、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是一所以教育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以服务0~12岁儿童成长和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为鲜明特色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师范院校。学校肇始于1954年成立的重庆市中学教师业余进修学校。重庆第二师范学院1973年更名为重
2024-04-12 21:26:34
2024-06-29 16:50:56
2024-05-08 23:03:31
2024-06-12 00:03:50
2024-04-18 04:28:05
2024-07-03 17: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