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资讯 > 正文

新疆高考政策土族高考加分吗

2024-10-15 22:03:37 | 19教育网

新疆高考政策土族高考加分吗很多朋友对这方面很关心,19教育网整理了相关文章,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一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新疆高考政策土族高考加分吗

新疆高考政策土族高考加分吗

(4)回族考生(以地、州、市招生办公室审核的名单为准),在其高考成绩基础上增加10分投档。
(5)凡参加汉语言统考并报汉语言招生计划或民考汉招生计划的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锡伯、乌孜别克、塔塔尔、达斡尔、藏、俄罗斯十一个民族的考生(以下称“民考汉”)(以地、州、市招生办公室审核的名单为准),在录取时分别按以下两种情况予以照顾:父母双方均为上述民族者,加50分;父母一方为上述民族者,加10分。
参加民语言统考并报民语言招生计划的汉族及其他民族(不含对“民考汉”已给予照顾的十一个民族)考生(以下统称“汉考民”),在录取时与“民考汉”考生的照顾分值一样对待。
(6)根据《关于印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双语班学生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新教双〔2013〕10号)精神,自2015年起,文科综合科目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考试的双语文科班考生(模式一)只能填报民语言招生计划的学校志愿;其他双语班考生均可填报双语班招生计划的学校志愿,不可填报汉语言、民语言和民考汉招生计划的学校志愿。
填报双语班招生计划的双语班考生在录取时分别按以下两种情况予以照顾:父母双方均为上述十一个民族者,加50分;父母一方为上述民族者,加10分。
土族当然应该享受!

新疆高考政策土族高考加分吗

民考汉是什么意思?

民考汉,指的是 少数民族 学生在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时,使用汉文答卷。 民考汉的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是报考运用 汉语言 文字授课的普通高等学校或专业。

参加汉语言统考并报汉语言招生院校及专业的维吾尔、 哈萨克 、蒙古、柯尔克孜、 塔吉克 、锡伯、乌孜别克、塔塔尔、 达斡尔 、藏、俄罗斯11个民族的考生,父母双方均为上述民族者,加20分;父母一方为上述规定的少数民族者,加10分。

民考民:少数民族以本民族语言参加高考,高考不加分,高中学本民族语言,汉语,数学加上文、理科。

民考汉:少数民族以汉语参加高考,加分,高中学习内容与内地无异,考全国二卷,高考加分。

双语班:学习中考英语的民考民,高考不加分。 19教育网

在不同的地区政策不同,少数民族的加分也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

1、8省区少数民族无条件加分。分别是北京、天津、安徽、上海、江苏、浙江、河南和湖北共8个省区。在这些省区只要是少数民族就可以获得加分,对是否居住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不做要求。

2、山西省少数民族全部不加分。山西省对少数民族考生不加分,仅执行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的政策,也不区分少数民族聚居区。

3、河北、山东和陕西少数民族加分政策根据聚居区区别对待河北省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考生增加10分,散居的少数民族考生增加5分。山东省规定山区、湖区、海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加10分。

4、更多的少数民族聚居省份的民族加分由民族种类以及居住区域确定由于少数民族种类以及居住区域的复杂性,其少是民族加分政策也非常复杂。

新疆高考政策土族高考加分吗

关于高考民考汉的问题,请懂的人进来

19教育网(https://www.0919edu.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关于高考民考汉的问题,请懂的人进来的相关内容。

首先,关于预科的问题。就我所知,如果你分数够了填报志愿的录取线,是不用上预科的。我的母亲是少数,父亲是汉族,但我就没上预科。所谓的预科,是指你不够上分数线,又不想重读,上一年预科,将来进本校会比较方便。
上预科是会比别人晚毕业一年。其实那就等于人家上小学一年级,你上学前班的感觉,肯定会变成下一届。
但是只要你分数够了,是不用上预科的。
关于汉考汉,那要看你户口本上的民族是什么了。汉考汉,民考汉,都要看户口上的民族来决定。
关于加分,我不知道全国是不是统一政策。反正我们那儿的是:你是少数,并且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就是什么自治县、自治区之类的),才加10分。像我这样的散居在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是没分加的,只有“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少数民族考生”这种政策。等到你高考报名的时候,学校老师会询问是否是少数民族的考生,哪怕没有问也不用担心,可以让家长到招办去问一下,但千万不要糊里糊涂的就把名报了,很可惜。
不过如果到时候你分数不够二本也不一定非去上预科不可,还有一些学校有少数民族特招班,上那个就跟别人一届了,而且分数还相对较低。这些等考完报志愿的时候,发下来的填报志愿手册之类的东西上面都有,仔细找找,不是一定上预科不可的。
就这样,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以上就是19教育网为大家带来的新疆高考政策土族高考加分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更多相关文章关注19教育网:www.0919edu.com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新疆高考政策土族高考加分吗”相关推荐
土家族高考加分政策是怎样的?(24年高考新政策)
土家族高考加分政策是怎样的?(24年高考新政策)

土家族高考加分政策是怎样的?据公开资料,2019年起,湖北省开始对土家族高中生在高考成绩上进行加分,并逐年增加加分比例。一、加分情况截至2023年,湖北省已经连续5年对土家族考生进行高考加分。加分比例从最初的20分逐年增加,目前2023年加分比例为30分。需要注意的是,只有经过评估认定的“土家族”学生才能享受加分政策。二、政策理由1、湖北省高考加分政

2025-01-07 01:21:06
湖北有土家族高考加分政策吗?
湖北有土家族高考加分政策吗?

湖北高考加分政策2023年2023年湖北高考加分政策:江汉大学自主招生加分:湖北省籍高中毕业生在江汉大学的自主招生中可以获得加分待遇。地方专项计划加分:具体加分政策将由湖北省人民政府、教育厅等部门制定和发布,针对一些特殊类型的考生,如农村学生、贫困学生等。特长生加分:湖北省会根据考生在艺术、体育、科技等特长方面的表现给予相应的加分。军事院校招生加分:

2024-11-23 23:52:32
高考民族边疆加分政策 四川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最新政策2023
高考民族边疆加分政策 四川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最新政策2023

少数民族加分政策法律分析:1、一般情况下,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可以加5分。2、高考少数民族加分政策,是指由省级招生委员会决定,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可在高等学校调档分数线下适当降低分数要求投档,由学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此外,散居在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在与汉族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法律依据:《对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0430号(

2024-11-07 07:43:29
广西壮族高考加分政策?(土家族高考加分政策是怎样的?)
广西壮族高考加分政策?(土家族高考加分政策是怎样的?)

广西壮族高考加分政策?2023广西壮族高考加分政策是:广西存在一定的独生子女高考加分政策。具体来说,广西农村户籍的独生子女可以享受20分加分,而城镇户籍的独生子女也有10分的加分优惠。烈士子女考生,可加20分;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战区(原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档敏号的退役军人考生,可加20分;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考生,可加10分。保留2项全国性

2024-12-23 05:42:39
边疆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高考加分政策)
边疆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高考加分政策)

边疆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法律分析:在教育部本次发布的《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表示“边疆、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可在文化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一定分数,达到高校投档条件的,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最高加分为20分,各省各有不同。法律依据:《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第四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考生,省级招委会可根据本地投档录取办法决定,在其文

2025-01-06 22:38:02
高考土家族加分政策有哪些
高考土家族加分政策有哪些

高考土家族加分政策有哪些土家族高考少数民族加分需要提交:身份证明、籍贯证明、鉴定证明。1、身份证明:身份证明是证明您是土家族的有效凭证,包括户口本、身份证、军人证或者其他证件。2、籍贯证明:籍贯证明是证明您是土家族的证明文件,包括出生证明、采集口头证明、由人民政府办理的如民政局提供的水印档案证明、公民身份证上注明的民族等。3、鉴定证明:鉴定证明可以进一步证明您是土家族,需要由

2024-10-21 23:06:15
新疆高考加分政策分数不重加吗
新疆高考加分政策分数不重加吗

新疆2015高考加分政策分数不重加吗1、考生如果有多项符合加分条件,只能取加分最多的一项进行加分,不能重复叠加。2、今年自治区根据教育部、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科学技术学会的要求,进一步清理和规范了高考加分,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取消4项加分项目。即:取消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者,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明

2024-11-03 23:30:49
高考地区加分政策 边疆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
高考地区加分政策 边疆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

凉山州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法律分析:西昌属凉山彝族自治州,符合四川省的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具体加分情况如下:普通类专业录取时,三州、十七县、两区的少数民族考生报考本科第一批录取院校(含本科提前批执行本科第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的本科院校,以下简称本一批院校)加25分,报考其他院校加50分;其汉族考生报考本一批院校加10分,报考其他院校加25分。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024-12-11 09:40:28